單人雙吹風淋室、無菌間、顯微網絡室、標本模型室、水培溫室……近日,記者在湖南株洲南方中學看到了一個“可以做DNA檢測”的生物學科基地。校長夏立威說,這得益于株洲市在普通高中建學科基地的改革新舉措。
株洲是個新興工業城市。以往,城區學校有57%屬于企業辦學。2008年前后,這些企業學校陸續收歸市管,但學校的硬件和師資都比較薄弱。株洲市委、市政府制定了《城區基礎教育三年攻堅計劃》,內容之一就是高中提質。
高中提質如何實現?教育部門決定開展“學科基地建設”,并將基地建設成為“學科教學研討基地,學科教學資源研究與集散基地,學科教育培訓基地”,對全市相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起到引領、輻射、示范作用。市財政為此將投入4500萬元。
2011年5月,經過1001名學生、教師和教研員投票,株洲確立了13個學科基地。南方中學一下子成為生物、地理、外語、語文、政治5門學科的基地,這讓夏立威感到“壓力山大”。但是正因為加強基地建設,學校硬件建設上了個大臺階。僅生物、地理等3個學科基地,就投入500多萬元(不包括土地和房屋建設)。同時,一批教師在建設基地的過程中茁壯成長。在學校支持下,他們到北京、上海甚至美國學習,訂建設方案、組織研訓,個個身兼數職。
記者走進設有音樂學科基地的株洲四中時,來自全市10所高中的24名音樂老師正在分組研訓。市教科院院長吳劉光明說,老師們把“一個課例,兩次實踐,三次研討”的過程稱為“磨課”。13個基地,每年每個基地至少組織兩次大的“磨課”。“每次‘磨’二十幾個老師,一年就500多人,不出3年,全市年輕老師的課堂教學將上一個臺階。”市教育局局長鐘燕說,今后的理想狀態是,全市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,跨校到“基地”拜名師、做實驗、修學分,真正實現“為個性化人才提供個性化學習環境和條件”。
閱讀本文的還閱讀了
自動移門風淋室
資料整理:趙德平@青島美特斯凈化設備有限公司( )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